当前位置:首页>影视动态 > 正文内容

一切都还没结束(没睡好会疯

睡眠不好时会疯的(瞧他

《鲸鱼马戏团》:一切都没结束 —————— 【电影叙事】 整部电影由三句话去贯穿,第一句是“一切都还没结束”,是男主在开头那一场酒足醉夜下的自娱宣言,他是热爱与自由的存在,最后被老板的鄙夷眼神和半开门所驱赶;第二句是“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”,迷恋于鲸鱼的男主在隐藏的半边黑暗中偷听到了“王子的野心”,他苦心经营的秩序是没有意义的,他的眼神变得无光、恐惧和不安,这句话也成为了人物状态改变的一大转折点;第三句话是“一切都不重要”,在最后叔叔对着疯癫的男主说了最后一句,钢琴待售,活着就够。 而这个电影也可以解读为“2层幻想”,从开头到男主独自读书是第一层幻想;从开头到男主疯了是第二层幻想。 【主题讲解】 为什么名字叫做“鲸鱼马戏团”而不是“鲸鱼王子马戏团”? 解读一下鲸鱼本身的概念,鲸鱼在古时是有新文化、新岛屿的寓意,因为太大而被误解成海上新领土,赶海的人遇上了便栖息繁衍,出现了新的文化。 将一个不该出现于陆地的生物,置身于广场,在男主眼里,他是上帝创造的美好之物,虽然只剩肉体但依旧美好,于是他成了唯一掏钱看鲸鱼的人。而在其他人眼里,它只是一个膨胀、腐烂的不安存在,没有任何观赏价值,什么上不上帝,仅仅是屠杀前的聚众借口。 所以,鲸鱼更像是外表美好但实则腐烂崩塌、等待爆发的无秩序社会,看似是上帝创造的美好之物,却被人为安置,成了一个聚众宣泄无能的借口。 电影里出现过3次鲸目凝视镜头,而鲸目也有“夜明珠”的含义,吸收着深海与星辉。看向鲸鱼的人是男主和叔叔,前一个爱生活、维护秩序,最后疯了,后一个爱音乐,主动奔波,最后钢琴卖了。 【关于不安】 关于无秩序社会的不安刻画,导演用的手法很特别,我很喜欢。一是双人舞,军人持枪与婶婶舞蹈那段,背景音乐是《拉德斯基进行曲》一首极具讽刺意味、如今歌颂和平的奏乐,枪与舞蹈的结合是放肆和扭捏的。二是孩子们的“我要杀了他们”,孩子模仿于大人行为,棍棒敲打着鼓器,意味也就变了,风扇成了麦克风,这句“我要杀了他们”变得震撼和破碎,墙上的枪械摆放整齐,但是玩具却是凌乱四周,孩子没了孩子的童真,是战争剥夺了他们的童年。 三是最为精彩的“无声施暴”,近20分钟的时长,我没想到能这么这么精彩,绝对是我最爱的一段。乌压压的一群人从黑暗中走来,只能看见人影轮廓,最后施暴对象竟然是更为“无力”的老弱病残,施暴的去处竟然是医院,非常干净和彻底的镜头(闯入➡️打砸➡️离开),最后一扇门是一个不需要施暴就会消失的老者——生命根本不需要蛮力也会很脆弱,于是无能愤怒的人离场,走向了一束微光里,全程竟然没有任何刺耳声响和哭喊打砸声。 原来我们是一样的受害者,并没有所谓的“胜利者”。此时我的表情➡️🥹🥹🥹 【技巧分析】 光影/构图太棒了 背景音出现于片子的感情饱满处,光是一个开头,我觉得已经够了。 部分镜头也很妙: 1(环视镜头)是主角入屋的时候,从卸下行李、整理到收拾,用非常连贯的镜头和动作来凸显主角自身的秩序感,交代了房子环境以及叔叔个人的生活状态。环视镜头出现次数很多,最后一次出现在男主身上的运动速度非常快,似乎是把男主置于漩涡窘境的意味给说出来了。 2是两次(过肩镜头),拉登斯叔叔看向两人走远,而下一次是拉登斯媳妇看向1人走远的镜头。同一个人物定点,同一个视角,同一条镜头运动轨迹,非常妙。2个人变成1个人,你以为你是局外人,却明明是局中人。 3.(长镜头)导演太牛逼了,光开头就牛逼哄哄了。很喜欢小差说的“长镜头是时间性的存在”,更像是一种自然的表达,具体也可以陪着导演的《撒旦探戈》一起看。 4.(男主独自行走的镜头)巷子悠长,永远一人,像是历史的进度条。 【人物分析】 王子——虽然名字叫王子,但我实在不愿归结为某个权利阶层,只是想说 他更像是某个渴望打破秩序 重新建立新秩序的力量,利用众人的“不安”“愤怒”“无知”“恐惧”。 叔叔——寻求自然 反对人为的存在。在最后时刻变卖钢琴,不再坚持自己的理论,只为买个好价钱,他说“一切都不重要”,重要的是“活着”,活着就有希望。 【补充】 电影截取于小说《反抗的忧郁》,出版时间是1989年,诞生于多党政治下被末日情绪所笼罩的匈牙利。

上一篇:在童话与“反童话”之间,治愈长大的“孩子”

下一篇:怎样毁掉一个女人?让她生个孩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