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5-08-16 09:02:27
本科时,我结识了我的朋友P。我们都喜欢看电影,就一起选修了一门电影赏析课,课程要求合作赏析一部青春片,我们选择了两人都喜欢的《过春天》。大学毕业后,P去了香港读研究生。昨天她跟我说又看了一遍《过春天》,并说在香港生活过后再看此片颇有感触,好像和佩佩的生命有了一些重叠。
我觉得很奇妙,电影里的佩佩跨越的是深圳与香港的边界,而我和P跨越的,是个人经历与共同记忆的边界。这部电影既是我们的观影体验,也是我们青春的注脚。它像一个时间坐标,把不同阶段的我们串联起来。
我第一次看《过春天》是在高三,某天晚自习后回到家里,我随手点开了这部影片。起初我看得并不投入,因为同时我还在写我的英语作业,但看到中段,我却慢慢被吸引住了——可能这就是好电影的力量吧,即便是平淡的讲述,也能在不知不觉间把人拉进去。 高二、高三那两年,大概是我与电影真正结缘的开始,我正在摸索着自己对电影的喜好和感受,这或许也是《过春天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。
对P而言,电影里的香港现在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真实;对我而言,它早已和我的青春记忆重合。或许真正的青春片就该如此:它不仅在银幕上演绎故事,更在观众的生命里长出新的枝蔓。青春是不可解的,当你在电影里找到呼应,它就成了你的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窒息之际的纪录片